【未成年被捲入詐欺案,該怎麼辦?】—— 真實案例解析
謙聖成功案例分享
詐騙手法層出不窮,許多年輕人一不小心就被捲入其中,甚至莫名成了詐欺案件的「共犯」。這次的案件,就是一名未成年當事人因為在網路上找工作,結果誤入詐騙陷阱,遭到移送少年法庭。但在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的專業辯護下,成功讓法庭認定她無罪,最終獲得不付審理的結果!
一、案件經過:單純找工作,卻變成詐欺案件的「共犯」?
這名未成年當事人當時年僅17歲,因為想幫家裡分擔經濟壓力,就在臉書上找兼職。她看到一份「家庭代工」的工作,對方聲稱是合法公司,還提供了一份「勞動契約」,說為了節稅,需要使用她母親的帳戶來收款,然後再把錢轉給公司。她上網查了一下,發現這家公司真的有登記,於是就放心提供了帳戶。
沒想到,沒過多久,她的母親帳戶竟然收到不明匯款,接著就有警察上門調查,說這些錢是被害人被騙來的!最後,她因涉嫌幫助詐欺及違反《洗錢防制法》,被移送少年法庭。
二、法庭裁定:證據不足,少年當事人沒有犯罪故意!
法庭在審理過程中,發現雖然被害人的錢的確進入了當事人母親的帳戶,但沒有證據能證明她明知道這是詐騙,甚至幫助詐騙集團。
當事人辯稱,她一開始真的以為這是正常的工作,對方還給了合約,甚至有公司登記資料,直到帳戶出現可疑款項後,她才察覺不對,並且第一時間報警。這點成為本案的關鍵,法庭認為:
1、她沒有犯罪的故意,不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,都缺乏詐欺共犯的要件。
2、少年容易受騙,因為年紀輕、社會經驗不足,比較難分辨陷阱。
3、她發現異狀後馬上報警,顯示她沒有犯罪意圖,反而更像是詐騙集團的受害者。
最終,法院判定證據不足,裁定不付審理,也就是這名未成年當事人不需要負刑事責任。
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的專業辯護,讓當事人脫身!!
這次的案件,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的律師團隊發揮了專業法律攻防:
▪️蒐集證據 —— 提出了勞動契約、提款卡寄出紀錄、通訊紀錄、商工登記資料,證明當事人是誤信對方,不是詐欺共犯。
▪️強調少年保護原則 —— 少年法庭的原則是以「保護」為主,律師提出當事人沒有故意犯罪,也缺乏犯罪經驗,因此應該以教育代替懲罰。
▪️引用最高法院判例 —— 強調「無法證明有犯罪故意的話,應做有利於被告的認定」,這點成功讓法庭採納,讓當事人成功洗刷罪嫌。
*謙聖小百科*
➙遇到類似案件,該怎麼辦?
這類詐欺案件防不勝防,許多年輕人因為單純、沒有社會經驗,不小心掉入詐騙集團的陷阱,結果被當成「詐欺共犯」。但其實,只要能證明自己沒有犯罪的故意,並且積極提供證據,就有機會洗刷罪嫌。
千萬別讓自己被詐騙集團利用,甚至背上無辜的罪名!遇到問題,馬上找專業
如有任何法律問題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