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詐欺案件不起訴成功辯護】IG抽獎詐騙案件成功爭取不起訴,寄出提款卡也有機會脫罪?
-
商品資訊
謙聖不起訴案例分享
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,許多詐騙集團假借 IG 抽獎活動為名,誘騙民眾提供個資、帳戶、甚至提款卡,進而牽涉洗錢、詐欺等重罪,讓許多年輕人、學生在無知情況下身陷刑案。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近期成功處理一起 IG 抽獎詐騙相關案件,為當事人爭取「不起訴處分」,成為類似案件的經典參考。
一、案件背景:從抽獎變詐騙陷阱
當事人是一名仍在就學的大學生,某日於 IG 上看到一則聲稱「點讚即可抽獎」的貼文。出於好奇點進後,隔日便接到訊息通知「中獎」,可自由挑選禮品,僅需先支付新台幣 2,000 元,且必須「下單兩次」才能生效,當事人因此花費 4,000 元。
隨後對方進一步要求提供「銀行帳號、卡號、姓名」以利後續「核實發放獎金」。對方再聲稱帳戶遭第三方屏蔽,無法匯入中獎金額,需繳交 20,000 元的「核實費」,當事人雖一度想取消,卻在對方發送假造的他人轉帳紀錄、承諾減免等話術下,又轉出 10,000 元。
最終對方要求當事人將提款卡寄到「金融監督管理局」,聲稱要解開帳戶限制,並要求提供密碼。整個過程幾乎透過 LINE 通話進行,對方角色多變,製造專業假象。
二、法律風險:寄出提款卡是否等同於提供帳戶洗錢?
根據實務經驗,類似案件常被警方依違反《洗錢防制法》或《刑法》詐欺罪移送法辦,尤其一旦帳戶遭詐騙集團利用,即使當事人為被害人,也可能被當作共犯,面臨以下風險:
• 被列為警示帳戶,銀行凍結資產
• 涉嫌幫助詐騙集團收取贓款
• 被移送地檢署偵辦
• 成為告誡戶影響帳戶功能
三、律師辯護策略:生活帳戶、年齡與主觀故意是關鍵
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受任後,由專業刑事律師團隊介入偵查程序,並採取以下辯護重點:
1. 無主觀犯意:被告確實因誤信抽獎而配合轉帳與寄卡,過程中多次配合詐騙方指示,甚至轉出自己帳戶內的現金,若有共犯故意,不可能如此行為。
2. 帳戶為自用帳戶:被告所提供之帳戶為其領取母親遺屬年金、生活費的主要帳戶,並無以供犯罪使用之意圖,反證其本非人頭帳戶。
3. 年齡及認知不足:當事人為尚未畢業之大學生,法律意識與防詐能力有限,明顯是遭詐欺之被害者之一。
4. 無前科紀錄、初犯認錯:當事人過去無任何刑案紀錄,全程配合調查,表達悔意,並已知悉自身行為可能帶來之後果。
經過律師完整呈述事證及法律意見,成功說服檢察官,最終為當事人爭取 不起訴處分,避免刑事訴追,讓案件順利結案。
四、結語:遇到詐騙陷阱,別讓帳戶成為罪證
IG 抽獎詐騙案在近年來不斷出現,許多民眾出於好奇或貪小便宜,不慎落入陷阱。不論是誤信中獎、還是配合寄卡寄帳戶,只要帳戶被詐騙集團利用,就可能面臨刑事責任。
然而,法律強調「主觀故意」,並非所有寄卡行為都會被定罪。若能及早尋求專業刑事律師協助,爭取不被起訴或無罪,仍有脫困機會。
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|詐騙與人頭帳戶案件專家
我們擁有豐富處理 IG 抽獎詐騙、人頭帳戶與洗錢案件經驗,熟知偵查流程與不起訴操作策略。
• 全台刑案支援
• 律師親自審核案件細節
• 可協助爭取不起訴、無罪或緩起訴及緩刑
立即聯絡我們,讓專業律師協助您從危機中脫身!
如有任何法律問題
請立即聯繫→線上免費諮詢平台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LINE線上法律諮詢:@lawuicc001(點擊諮詢)歡迎電話預約會議:03-3150-034提供多元支付:現金、信用卡、銀行轉帳【了解更多】Facebook: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Instagram:chien.sheng_ -
商品Q&A